
母亲教我的歌听后感?
《母亲教我的歌》作于1880年,由捷克著名作曲家安东宁·德沃夏克创作。原作为一首歌曲,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、大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、合唱曲等形式。
乐曲融入淡淡哀愁的旋律,曲调朴实无华,亲切动人,在简练的音乐语言中充满了怀念的愁思,感人肺腑。充分表现出母亲心灵的颤动,任凭你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。
一百年来,《母亲教我的歌》,成为各国歌唱家的音乐会保留曲目,并被改编为各类器乐小品,在欧美和世界各地广为流传。
肖邦夜曲的赏析或者感想什么的都可以,越多越好啊?
歌曲介绍: 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,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,也是最明朗的一首,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。
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,平易优美,饱含诗意,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“钢琴诗人”这个雅号。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,行板,12/8拍。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同样的形态,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。
降E大调夜曲Op.9-2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,曾被改编为小提琴、大提琴、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。
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。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,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。
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,情绪连贯,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,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。
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。
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,其即兴特点增强,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,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。
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,出现了第三主题,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,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,最后,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。
victory音乐深度解析?
初次感受
刚看到歌曲封面那一刻,我恍惚了,某播放器的另外一首歌《Star Sky》与这首《Victory》封面一模一样,也就意味着可能出自同一张专辑,今天才了解到这两首歌有一定的渊源。
但我个人对Victory更熟悉,第一次听就被这有节奏、有层次的气势磅礴所吸引。
且我不了解的也有太多,以前都是浮于表面,今天来了解下它的内涵。
整曲5分20秒
乐器有钢琴、大提琴、小提琴、鼓、时钟声、电流声、萧声等等我暂未发现的乐器
00:00 开场脆,以大提琴为主导,小提琴以及轻微鼓声伴随,开启了新的篇章,平缓而有有力的节奏感为整首歌开启了铺垫。
00:15 在前奏的基础上,钢琴出场了,偶尔响起的钢琴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,就像在说“我的出场只为小声的告诉你们我一直在,但我低调”的感觉。“一鸣惊人”也就如此。尾部还隐约伴随着一些呲呲像电流的声音。像是特意仿造出乐器回音,像是在给歌曲背后的故事制造神秘感。
00:32 鼓声重重一锤,节奏响起,气势磅礴。将预热的场面开始带入真正的时刻。鼓声伴随着时钟滴答的声音,使场面变得更加富有紧迫感,就像在说,时间马上就到了,时钟也如坐针毡的快速跳动着。鼓声每重重的一锤,就像在狠狠的鼓舞一次士气。
1、05 开始有了背景音乐,似交响曲,以背景音为主导,鼓声、时钟滴答声配合,演奏着跳动着,背景音将士气带入了高潮。
2、10 女声响起,伴随着时钟滴答声,局面进入关键时刻。女声用力的嘶吼着,像是在撕心裂肺的替人民哭诉着世界的不公、战争的残酷,但也在诉说着“革命尚未成功,士兵仍需努力”的感想。一切的一切都在嗓音里一一呈现着。
2、40 歌词部分,合唱团完美衔接女声带着铿锵有力的声音缓缓渐入,伴随着时钟滴答声。紧迫而充满力量,如勇士般,在替士兵们加油打气。最后声音以大小提琴的交替拉扯、快慢配合缓缓落下。滴答声也渐渐褪去,像是在说,时间到了,一切都结束了。
3、12 歌词部分结束,大小提琴演奏着唉声叹息的声音,带着悲伤、带着无奈,钢琴带着紧迫而有节奏的递进跳动着。
3、45 女声与合唱配合再次响起,在鼓声、钢琴等乐器的配合下。这一次像是越挫越勇的向上奋发着,决定冲上云霄,一决胜负。为逝去的士兵讨回公道。合唱则像是一群助阵的士兵,一直陪伴将军左右。
4、50 一切都恢复平静了,大小提琴配合缓慢有力的演奏着,钢琴偶尔响起一声为他助力。好像在说,我们演奏就要结束了,再见。
这首歌听下来,第一感觉就像在听《Star Sky》的结尾,相比星空,这首胜利像在星空的基础上进行了最终的战,俗称“终结篇”。
更重要的一个感受是,这首歌听完让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战争的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。
好像这首歌活了,这不仅仅是一首热血澎湃慷慨激昂的歌,更是一个故事,是一个经历战争年代人们的血肉故事串联到了一起,才有了这首歌。
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、背后指挥的用力,就好像哪怕知道战争要输,但我不能倒下,我是冲锋在前士兵们的后盾。只有我给他们鼓足士气,他们才会相信我们能赢。
如今这首歌就像它的名字一样,真的赢得了胜利。
本文由拽句子整理发布,不代表拽句子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zhuaijuzi.cn/juzi/5075.html
